第六届编委会
第六届编委会
-
-
-
-
姓名:王艳辉简历介绍:
王艳辉
职 称 : 教授
单 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位 : 博士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出生年月 : 1963-02
毕业院校 : 燕山大学
电子信箱 : diamondzjb@163.com
主要从事金刚石及相关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多项,横向课题多项。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杂志Nano Letters、J.Mater.Chem.A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目前,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两项。
近年来,开展了碳纳米管和纳米金刚石表面涂覆与改性;纳米金刚石电化学性能研究;金刚石颗粒表面金属化及工业化应用等研究工作,主要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如下:
1)以纳米金刚石、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为基体,进行掺杂及表面修饰,确定其作为高性能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可行性,为功能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新材料;2)开发了适于在纳米金刚石和碳纳米管表面可控沉积过渡金属及其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等的工艺方法,解决了批量纳米粉体均匀表面改性的难题,并将获得的复合纳米粉体用于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新能源领域;3)在金刚石表面镀钛技术和装备及新型超硬工具制备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展了真空微蒸发镀覆、放电等离子镀覆等专门技术。
-
-
姓名:王海阔简历介绍:
王海阔,男,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超硬材料、压致相变、高压纳米块材制备与大腔体超高压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业绩:
1. 攻克了石墨无触媒快速、直接转化合成大尺度(直径大于 6 mm)透明纳米多晶钻石的技术,并使相关成果产业化。该成果部分指标国际领先,已在中子衍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等多个大科学装置上应用。
2. 设计了可产生35万大气压压强的大腔体超高压系统,创建了从大腔体压砧关键材料到超高压腔设计的独立闭环体系。
3. 主持(第一)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均第二)完成鉴定项目5 项,其中一项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其它四项为国内领先。
4. 主持纵横向项目20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余篇(SCI 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8项授权,两项已转化)。
-
姓名:王裕昌简历介绍:
姓名 王裕昌
出生年月 1956
工作单位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职位 副总、总工
科研成果/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学士。
1987年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冶金化学专业,硕士。
1996年毕业于日本筑被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
1987-199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PVD/CVD实验室,工程师。
1990-1992年日本真空技术(株)筑波超材料研究所研究员。
1996—1998年日本国立无机材质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从事金刚石无机触媒研究(国家中核研究项目)。
1999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地质物理及行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从事超高压下材料相变及物性、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及拉曼光谱研究。
2001年至今任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总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河南省PCD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9月被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六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受到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先后获省市级科技奖励12项,曾获“许昌市杰出人才”、“许昌市技术创新项目带头人”、“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许昌市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近5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省及公司项目38项,其中国家发改委产业链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省外经贸促进资金项目2项,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1项,国内首次合成出10mm宝石级单晶金刚石,填补国内空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成果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许昌特等奖2项。授权专利5件,发表论文7篇。
-
姓名:尹韶辉简历介绍:
姓名:尹韶辉
系别:机械制造工程系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主任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E-mail:yinshaohui@hnu.edu.cn
尹韶辉教授,1967年10月生,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岳麓学者,留日工学博士。2002年日本宇都宫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2-2006年任日本国立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日本从事超精密加工、微纳制造工艺及设备领域研究八年多,2006年回国至今任教湖南大学。现任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微纳制造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主任。
-
姓名:邓朝晖简历介绍:
邓朝晖,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生产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中南分会理事长、中国刀协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理事、中机生产工程学会磨粒技术专业委员会、光整加工技术委员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2006 年至 2008 年任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0 年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2年评为湘潭市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磨削工艺数据库知识库和工艺软件(智能磨削云平台)、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绿色制造、磨抛机器人、新型超硬磨具制备及加工机理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主持主研国家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及企业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SCI和EI收录120余篇次。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
出版专著《凸轮轴智能高速磨削理论及关键技术》,主编正式出版《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和《先进制造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
-
姓名:只金芳简历介绍:
姓名: 只金芳
性别: 女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学历: 工学博士
电话: (010)82543537
传真: 010-8254-3537
电子邮件: zhi-mail@mail.ipc.ac.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
社会任职:
国际精细陶瓷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中国专家(TC206),中国感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任;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
1. 电化学微生物传感器:利用微生物的独特性能开发出各类可用于环境, 药物,食品药残等检测用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2. 碳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碳基纳米材料在对癌细胞转移的诊疗一体化设计,精准可视化成像及靶向给药体系的应用研究;纳米金刚石的功能化应用(3D 打印复合高分子材料等)
3.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开发:制备具有抗菌、降解有机污染物及自净化功能的纳米光催化剂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复合到各种高分子材(纤维、涂料),开发各种无污染、无毒害的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参与863, 973项目, 住建部水重大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各类项,以及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
-
-
姓名:巩亚东简历介绍:
巩亚东,工学博士,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磨削与精密加工、数字制造和微尺度加工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编著出版国家规划教材、著作6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专利5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2项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发表被SCI、EI、ISTP检索学术论文15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
学术兼职:
现兼任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国际磨粒技术委员会 (ICAT)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磨粒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和中国刀协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冶金教育学会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研究会秘书长等学术兼职。
作为负责人主持的主要项目:
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全断面掘进机数字样机优化设计与功能仿真关键技术研究(2008AA04Z119),2008.06.01-2010.12.31
2.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超高速点磨削机理及其关键技术基础研究(50775032),2008.01.01-2010.12.31
3.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微尺度磨削及微铣磨复合加工工艺研究(51075064),2011.01.01-2013.12.31
4.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单晶零件微尺度切削磨削工艺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51375082),2014.01.01-2017.12.31
5.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航空发动机单晶零件磨削加工工艺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51775100),2018.01.01-2021.12.31
6.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项目,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器人磨抛加工工艺理论与智能控(U1908230),2020.01.01-2023.12.31
7. 国家自然基金应急(国际会议交流)项目,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51642503)
8.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超高速数控点磨削机床关键技术研究(2006104190),2004.1.1-2006.12.31
9.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微尺度磨削加工装备与工艺关键技术研究(20090042110007),2009.1.1-2011.12.31
10. 辽宁省重点攻关计划项目,全断面掘进机数字样机开发关键技术攻关(2009220038), 2010.1.1-2012.12.31
主要研究方向:磨削与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与装备;微尺度加工;增材/减材制造
联系方式:
电话:024-83678488;13940518488
E-mail: gongyd@mail.neu.edu.cn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东北大学319信箱
-
姓名:朱永伟简历介绍:
-
姓名:刘一波简历介绍:
姓名:刘一波
人物分类:技术
职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行业职务:爱锐网-工磨具专家委员会,超协-技术专家委员会,磨协-专家委员会委员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业领域:超硬材料
科研成果/工作经历(可有所侧重):
1983.9~1990.3 武汉工业大学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
1990.6~1994.8 中国地质大学任教员,93年聘为讲师,兼任地大汉马石材联合公司副经理
1994.8~1999.9 钢铁研究总院粉末冶金研究室工作,97年任北京钢研金刚石制品公司金佰利新材料厂厂长兼总工程师,99年聘高级工程师。(期间: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7.8~2001.6 钢铁研究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01 .7~至今 北京安泰钢研超硬材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历任生产部经理、研发中心主任,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2001年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导师,2004年聘为教授级高工;2014年钢铁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刘一波作为作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粉末冶金和超硬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近年工作中,一直从事超硬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组织研发的多项产品评为中关村科技园和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成果获得冶金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与人合作公开发表专著《金刚石工具金属学基础》和《金刚石工具手册》,参与领导行业技术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行业兼职:
中国机床工具协会超硬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磨料磨具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超硬材料与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编委。工业金刚石信息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业金刚石》主编。
-
姓名:刘明耀简历介绍:
姓名:刘明耀
人物分类:技术
职务:副总经理
行业职务:爱锐网-工磨具专家委员会,超协-技术专家委员会,磨协-专家委员会委员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业领域:超硬制品,其它领域
研究领域:
超硬材料制品
科研成果/工作经历:
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
1982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从事研究开发及其管理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副总理
2013年9月至今,任国机精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科技创新工作
主要工作业绩:
主持国家重点项目7项、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
提出并组织国家项目10项、省攻关项目1项;
参加部省级项目4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五项,省级发明金奖一项。
其中:组织、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项目“高精度超薄超硬材料磨具成套制造技术的研究”、省重大攻关项目“高精度超薄超硬材料切割片的研究”,解决了我国超薄磨具长期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出“压制法”制造超薄超硬材料磨具的成套制造技术,研制出厚度达0.1毫米、精度达2--5微米的金属结合剂和树脂结合剂的基体片、无基体片等四个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对高档超薄磨具的迫切需要。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主持完成的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超硬材料砂轮的研制与开发”,开发出160m/s超高速陶瓷结合剂CBN砂轮和树脂/金属复合结合剂金刚石砂轮两类新产品,均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与行业联合开发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出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4项;组织实施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和郑州市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作为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制定了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细则,规范了管理,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完成了磨料磨具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研究开发的“自蔓延烧结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发表“自蔓延烧结--一种节能降耗的超硬材料砂轮制备技术”等论文20余篇。
-
姓名:刘献礼简历介绍:
1.基本信息
刘献礼,男,1961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效切削及刀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刀具协会理事长。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课题、04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四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等奖等8项等奖励,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余篇,撰写著作2部,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100余人。
2.研究领域
先进切削刀具与工艺技术,数字化加工与智能制造技术
3.联系方式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话:0451-86390577;13945111601
Email:xlliu@hrbust.edu.cn
-
姓名:江南简历介绍:
江 南,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表界面化学与物理。
1997年博士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同年留校做博士后研究。先后在德岛大学、高知县产业振兴中心、高知工科大学综合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任助理教授、高级研究员、副教授。2008年2月至今在纳米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美国Applied Nanotech, Inc.工作,担任senior scientist。
成功开发并研制的高功能场发射照明器件是纳米材料场发射照明器件的首次实用,具有较高应用和研究价值;作为主要负责人研发的新型碳基导热复合材料项目荣获第47届“R&D100 Awards”。近年来在相关科研领域发表论文82篇,申请专利50余项。
目前主持多项美国能源部及国防部支持的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碳素材料及器件。
E-mail:jiangnankut@yahoo.com
-
-
姓名:李成明简历介绍:
姓名:李成明
所在系所:功能材料研究所
职务:党支部书记、副所长
职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邮编:100083
办公地点:金物楼204
办公电话:010-62332390,13501242523
邮 箱:chengmli@mater.ustb.edu.cn
碳基材料与功能薄膜研究室首席教授。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先后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爱尔兰科克理工大学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多次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与交流。兼任中国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单晶金刚石及其电子器件泛太平洋国际研发与产业联盟理事,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金刚石膜与金刚石单晶制备及其功能应用研究。从事金刚石材料研究近30年,领导团队发展了大面积、无裂纹超厚金刚石膜等离子体喷射法制备技术,开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技术装备和应用研究,率先在国内拓展金刚石多晶和单晶电子学的研究,金刚石膜热学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推动了CVD金刚石自支撑膜的工业化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政府间合作项目欧洲地平线计划2020、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品配套项目等研究项目6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项和审查国家标准20多项。在国际性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0多次,多家国外杂志专题主编和国内杂志编委,在碳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4部,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
姓名:李红东简历介绍:
李红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学系固体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1998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于1998-2000年,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2000-2003年, 日本德岛大学SVBL实验室(非常勤讲师),2004年-2006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02月至今,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CVD金刚石等超硬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
CVD金刚石单晶及多晶膜生长
超硬及半导体材料新型结构与性能理论计算
金刚石基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和应用
金刚石相关材料在多领域应用和转化
-
-
-
-
-
姓名:张璧简历介绍:
张 璧,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席教授。张璧博士,1982年获江苏大学(镇江农机学院)学士学位,同时考取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出国研究生。受教育部派遣赴日留学,于1988年获东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受聘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2009-2013年担任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教学主任,2011-2013年担任康涅狄格大学管理与工程制造学科主任。2014-2017年为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精密与特种加工团队负责人。从事精密制造研究30多年,研究方向为精密加工与增减材复合制造,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是1994年康涅狄格大学唯一推荐的美国总统奖候选人。为国际生产工程院(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Production Engineering–CIRP)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会士(Fellow)。
-
-
-
姓名:张进生简历介绍:
姓名 张进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06
行政职务 研究中心主任、支部书记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硕士
专业技术职务及任导师情况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所在一级学科名称 机械工程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石材行业智能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与装备、工程机械、建设与建材机械、环保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1.先进制造装备与智能化生产技术
主要从事生产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数控、智能化装备、复合高效加工中心等机电设备、自动化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2.硬脆材料绿色、复合、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
主要从事石材/玻璃等硬脆材料高效、绿色锯解技术与装备、板材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异型制品复合、高效、智能化加工工艺、工具及加工设备、金刚石串珠绳锯机、石材工厂清洁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与技术装备等研究开发。
3.工程机械、市政工程机械新技术、新装备
主要进行装载机、挖掘机、小/微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高空作业车/平台、特种作业车辆/机具、河流防汛抢险各类工程装备的研究开发及其可靠性研究。
4. 机电产品快速、创新设计技术与方法
主要进行现代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和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及其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了基于模块化技术的机电产品快速、创新设计平台。
5. 新型建设、建材、环保机械研究
主要从事新型建材与建设机械、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清洁设备研究开发。
6. 现代化工厂(车间、生产线)设计、工业工程及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咨询服务与技术培训。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圆盘类机械零件智能化生产、物流系统研发
2. 石材智能绿色高效锯解技术与装备研发
3. 大型铝材构件智能高效复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
4.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5. 圆锯片基体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发
6. 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研发及其可靠性研究
7. 条形板材智能化上下料系统开发
8.石材制品高效绿色生产成套数控装备产业化及示范应用
9.新型金刚石圆锯片基体组合研究开发
10. 新型石质板材智能化连续磨机设计开发
11. 石材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与装备研究与实施
12. 新型高空作业车/平台研发 -
姓名:张绍和简历介绍: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入职时间:1992-12-01
所在单位: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职务:副院长
学历:研究生(博士后)
办公地点:新校区地球科学大楼111室
性别:男
联系方式:手机:13975157151 邮箱:zhangsh@csu.edu.cn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中南大学
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张绍和,男,1967年3月出生于湖北鄂州,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探矿工程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获探矿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3~2005年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质工程系,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课程10余门。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钻掘理论与技术、地质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涉及研究领域主要有超硬材料与制品、碎岩材料与工具、钻进技术、基础工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D打印栅格状胎体刀刃化唇面对金刚石钻头破碎坚硬岩层的影响机制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栅格状工作层金刚石钻头及其3D打印制作工艺”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件、“一种囊袋多节捆绑式绳索取心钻具”等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30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
-
-
-
-
-
-
姓名:赵波简历介绍:
赵波,男,汉族,1956年8月生,河南济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机械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理论与装备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际、国内一级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8篇,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3项,2等奖3项。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企事业项目12项,获国家金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3等奖1项,市厅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5项。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国磨粒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动力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煤炭学会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
-
姓名:段隆臣简历介绍:
段隆臣:男,博士,教授/博导,江西九江人,1967年11月生。主要研究方向:深部地质工程,钻头与岩土的相互作用。2004~2015任工程学院勘察与基础工程系主任,现任系书记。中国机械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磨粒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江苏省“双创”人才。中文核心期刊《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地质科技通报》期刊编委。近年来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际合作、中国地调局、青海省重点研发和转化计划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委托等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SCI/EI论文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电话:13886081092,13349838667
E-mail: duanlongchen@163.com
QQ:2473894639
-
姓名:贺跃辉简历介绍: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总工程师。主持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TiAl基合金研究组的研究工作。研究出了“TiAl基合金包套锻复合热机械处理”新技术,完全改变了TiAl基合金热加工技术,使TiAl基合金的热变形不需要特殊的高温等温锻造设备及十分缓慢(小于0.0002/s)的变形条件;可以在普通油压机下进行锻造塑性变形,变形速率可以达到0.2/s;且能够有效地细化显微组织,显著地改善室温韧性,促进了TiAl基合金的实用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采用Ti、Al元素粉制备均质孔径梯度TiAl膜过滤材料,在中国遵义钛厂成功地分离TiCl4。在国内外首次制备出氧化钨纳米锥、纳米线、多刃纳米线等,发明金属催化法制备金属钨纳米线。在Advanced Materials, Apply Physics Letters, Chemical Physice Letter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36篇,被SCI收录96篇,ISTP收录6篇,论文被他人引用300多次,其中SCI期刊他引152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三项。
-
姓名:贺端威简历介绍:
博士,教授,博士导师。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1998-2006年先后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普林斯顿大学等单位从事科研及研发工作。现为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所长,高压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高压物理、超硬材料、能源材料、纳米复合陶瓷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曾为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用于原位中子衍射的高压装置,获该实验室“杰出创新”奖;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国产六面顶压机的二级六-八模大腔体静高压系统;主导研发的超硬复合材料已开始应用于国内高速高效切削加工与石油钻探领域;生长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硼氧化物(B6O)单晶,被《Nature》杂志编辑分别在“Materials update” 及 “Science update”上专文介绍;首次采用一步反应烧结法,在高压下制备出了高性能的纳米结构超硼氧化物超硬复合陶瓷。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各类项目10余项,在Adv Mater, Phys Rev Lett, Phys Rev B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60余篇,他引500余篇次,获准国内外专利5项。
主要研究领域:
1. 新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与高压合成
2. 大腔体静高压技术发展
3. 高压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行为研究
-
姓名:袁巨龙简历介绍:
江工业大学资深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
浙江工业大学超精密加工研究中心 主任
浙江工业大学新昌科学技术研究院 院长
邮箱:jlyuan@zjut edu cn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磨粒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精密加工与纳米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 副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 常务理事
国际磨粒技术委员会 委员
日本精密工学会 正会员
第16届国际制造会议(IMCC) 组委会副主席
第7~15届中日超精密加工学术会议(CJUMP) 共同主席
第16届国际磨粒技术会议(ISAAT) 组委会主席
丝路先进制造学术会议(SAM) 发起人及主席
“西湖论剑”精密制造国际会议 发起人及主席
研究团队介绍
袁巨龙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教学工作。围绕基础几何形状表面的精密与超精密磨削、研磨抛光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展一系列原创性的超精密加工方法、关键技术、加工与光学非接触检测装备研究,包括:
1)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新原理新方法;
2)精密与超精密加工装备;
3)精密与超精密加工过程智能控制系统;
4)超精密光学非接触检测仪器。
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技术及理论,推动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理论的发展及技术进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80余人,出版著作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软件著作权6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论文与著作
[1] Yuan J, Yao W, Zhao P, et al. Kinematics and trajectory of both-sides cylindrical lapping process in planetary motion ty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5, 92: 60-71.
[2] 李敏, 袁巨龙, 吴喆, 等. 复杂曲面零件超精密加工方法的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5, 51(5): 178-191.
[3] Li M, Lyu B, Yuan J, et al. Evolution and equivalent control law of surface roughness in shear-thickening polish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6, 108: 113-126.
[4] Zhou F, Yuan J, Lyu B, et al. Kinematics and trajectory in processing precision balls with eccentric plate and variable-radius V-groov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6, 84(9-12): 2167-2178.
[5] Yuan J, Lyu B, Hang W, et al.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ies[J].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 12(2): 158-180.
[6] Wu Z, Yuan J, Lyu B, et al. Precision machining of aspheric surface based on elastic deformation molding method[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6, 83(1-4):665-672.
[7] 袁巨龙, 张飞虎, 戴一帆, 等.超精密加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15): 161-177.
[8] 袁巨龙, 王志伟, 文东辉, 等. 超精密加工现状综述[J]. 机械工程学报, 2007(01): 35-48.
[9] 袁巨龙, 吴喆, 吕冰海, 等. 非球面超精密抛光技术研究现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23): 167-177.
[10] 李敏, 袁巨龙, 吕冰海, 等. Si3N4陶瓷的剪切增稠抛光[J].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53(9): 193-200.
[11] 袁巨龙. 功能陶瓷的超精密加工技术[M].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
-
-
姓名:贾晓鹏简历介绍:
贾晓鹏教授,1962年生,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超硬材料工程》等学术刊物编委。1996年于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日本筑波大学、日本无机材料研究所、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99年12月作为国家第二批教育部特聘教授回到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研究方向为超硬和多功能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与应用。在宝石级金刚石、高品级工业金刚石、立方氮化硼,以及热电材料、功能陶瓷、翡翠等的高温高压合成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在其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RSC Advance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Carbon,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90余篇,获多项发明专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姓名:高航简历介绍:
高帆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任职 :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中国光整加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生产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磨粒加工技术学会(ICAT)常务理事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东北工学院
学位:博士
所在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办公地点: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6房间
联系方式:0411-84706138
电子邮箱:gaohang@dlut.edu.cn
大连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和机械制造学科负责人、国际磨粒加工技术学会常务委员、国际复合材料SAMPE组织(大陆)理事、中国生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光整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大连理工大学(沈阳铁西)军民融合研究院院长,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荣誉纪念章获得者。
在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本、硕、博教学的同时,近十五年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先进难加工材料加工面临的挑战和工程技术难题开展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芳纶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碳化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构件的高质高效加工和预成型制备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发、软脆功能晶粒材料(KDP、DKDP等)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与精密抛光设备研发、复杂(内腔)曲面零件(3D打印零件、整体叶轮和叶盘类零件、小孔零件等)的精密光整加工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发、曲面类零件(整体叶盘、航天铝合金壳体等)磨料水射流加工等,主持和完成了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和子课题、国家04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GF基础科研项目、ZZ预先研究计划项目、中航创新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多项,各类军工横向科研几十项。
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排序3)、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序2)、2016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序2)、2016年度大连市政府专利奖一等奖(排序1)、2013年度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序1)、2013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序2)等,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约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作为主编出版专著或教材3部。
-
-
姓名:陳炤彰简历介绍:
姓名: 陳炤彰
職稱: 特聘教授
(兼晶圓平坦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
研究領域: 精密製造
研究項目: 非球面鏡片射出模仁之形狀誤差分析 微米結構模造技術
矽晶圓拋光平坦化加工 藍寶石晶圓之拋光平坦化加工 LAO之拋光平坦化加工
任教課程: 製造學 精密工程概論 超精密加工 電腦輔助設計/製造 塑膠射出成形模具設計應用
個人網頁: http://homepage.ntust.edu.tw/artchen/
研究簡介: http://www.me.ntust.edu.tw/files/15-1047-64906.php?Lang=zh-tw
實驗室: 精密製造實驗室 http://pml.me.ntust.edu.tw/
研究室: T3-705
聯絡方式: artchen@mail.ntust.edu.tw
(02)2737-6447
Office Hours: 借調
-
姓名:陳順同简历介绍:
姓名 陳順同
辦公室電話:02-77493510, 0911-811954
E-mail:chenst@ntnu.edu.tw
個人網站:http://mfl.mt.ntnu.edu.tw/
類別 專任師資
職稱 教授兼系主任
研究專長 1.超精微線切割與雕模放電技術研究
2.超精微製造技術與量測技術研究
3.超精微生醫及光電模具開發
4.精微CNC複合製造系統開發
5.精微CNC複合量測系統開發
研究旨趣及方向 1.精微複合式製造系統開發研究 2.精微生醫細胞鏡檢模具開發研究 3.精微光學繞射元件模具開發研究 4.精微放電/切削/沉積/量測技術開發 5.腦波探針/3D-IC探針/LED探針開發
教師研究成果實例
-
-
-
姓名:黄国钦简历介绍:
黄国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于华侨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18年公派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精密技术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为脆性材料加工技术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ICAT国际磨料技术委员会青年委员,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泉州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杂志编委等。研究内容涉智能制造与精密加工、机器人加工过程控制与应用、超硬材料工具设计与制备、智能制造装备设计与开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在内的多项科研奖励;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泉州市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包括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多项人才计划。联系方式18959290151(同微信)/smarthgq@hqu.edu.cn
【主要任职】
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理事、副秘书长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Abrasive Technology (ICAT,国际磨料技术委员会)青年委员
《金刚石磨料与磨具工程》期刊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Ceramic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
高效精密加工
智能制造与装备
【研究领域】
智能制造与精密加工
机器人加工过程控制与应用
超硬材料工具设计与制备
智能制造装备设计与开发
-
-
-
-
姓名:崔仲鸣简历介绍:
崔仲鸣,教授,男,1962年出生,硕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制造工程系主任。现担任全国磨粒加工技术学会委员,全国光整加工技术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曾获郑州市青年科技标兵、河南工业大学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磨削技术,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制品。
主要研究成果:先后完成过4项部级科研项目,其中2项为负责人,参加过一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其中机械部攻关项目《高精度复杂型面金刚修整滚轮研制》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篇,被SCI、EI收录9篇,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1部。
-
姓名:康仁科简历介绍:
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精密/特种加工与微制造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基础加强重点项目首席。
兼任国际磨粒技术学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Abrasive Technology, ICAT)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副主任、生产工程分会常务委员、微纳米制造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磨粒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切削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精密工程与微纳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超声加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协会切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切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自动化加工技术与系统委员会副主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和《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brasive Technology》和《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编委。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课题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防基础科研核科学挑战专题项目、总装预研项目、装发领域基金、教育部联合基金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100多项。
-
-
-
姓名:傅玉灿简历介绍:
1972年6月出生,1999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机电学院院长;兼任国际磨粒技术委员会(ICAT)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超声加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磨粒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
主要从事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技术、超硬磨料工具技术、绿色高效冷却技术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973、863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基金及企业委托研究课题3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国防特色教材“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技术”1部。出版专著“钎焊超硬磨料砂轮高效磨削理论与技术”1部。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2003年UTC-容闳科技教育奖。所在“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团队入选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
姓名:缑慧阳简历介绍:
Staff Scientist, Beijing Laboratory
Email: huiyang.gou@hpstar.ac.cn
Phone: +86 (10) 5698-1749
Room: A508
Research Interest:
The research interest of Huiyang Gou is explor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novel functional materials, including super-hard, superconducting and energy-related materials, using the state-of-art high-pressure techniques.
-
姓名:裴夤崟简历介绍:
裴夤崟,男,1975生,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现任郑州机械研究所科技发展部部长、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钎焊材料与钎焊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承担了973课题“钎缝缺欠表征方法及形成机理研究”、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单层钎焊金刚石工具研究”、先后参与了科技部院所基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南省及郑州市等各类科研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31项,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在推动钎焊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钎焊技术服务方面,先后承担了电机换向器的石墨紫铜钎焊、盾构机用刮刀钎焊、液压集成阀的钎焊、油井用陶瓷探针的钎焊、天然金刚石锥刀的钎焊、超声波发生器用钛合金与硬质合金的钎焊等技术难度大的项目。
-
对于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机器人程序和页面爬虫程序提交欺诈性表单。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来证明你是人类。